《神异经》曰:“东北荒中有兽,见人斗,则触不直;闻人论,则咋不正,名曰獬豸。”《论衡》曰:“獬豸者,一角之羊,性识有罪。皋陶治狱,有罪者令羊触之。按古有此神兽,非必皋陶赖之听狱也。”说的就是,东汉时期的 杰出思想家王充在《论衡》中记载了被奉为“中国司法鼻祖”——皋陶用獬豸治狱的传说:獬豸“一角之羊也,性知有罪。皋陶治狱,其罪疑者,令羊触之,有罪则 触,无罪则不触。故皋陶敬羊”。皋陶决狱明白,执法公正。遇到曲直难断的情况,便放出独角神羊,依据獬豸是否顶触来判定是否有罪。
我国古代法律的象征就是獬豸(读xiè zhì)。传说:春秋战国时期,齐庄公有个叫壬里国的臣子,与另一位叫中里缴的臣子打了三年官司。因为案情难以判断,齐庄公就让“廌”,即神兽獬豸,来听他二人自读诉状。结果壬里国的诉状读完,獬豸没有什么表示,而中里缴的诉状还没有读到一半,獬豸就用角顶翻了他。于是,齐庄公判决壬里国胜诉。
古体的“法”字,就是獬豸与法的有机合一。“廌zhài”即为獬豸,“廌法”合一,谓公正不阿,从水,谓“法平如水”。
曾在古颍州做过太守的北宋大文学家、书画家苏轼在《艾子杂说》中讲了“獬豸辨好”的寓言故事。 一次,齐宣王问艾子道:“听说古时候有一种动物叫獬豸,你熟悉吗?”艾子答道:“尧做皇帝时,是有一种猛兽叫獬豸,饲养在宫廷里,它能分辨好坏,发现奸邪 的官员,就用角把他触倒,然后吃下肚子里。”艾子听了,感慨地说:“如果今天朝廷里还有这种猛兽的话,我想它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了!”这就将獬豸的能 辨是非,引申到了官场,以官员为审视监督的对象。发现奸邪的官员,就用角把他触倒,然后吃下肚子,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,讽刺当时的官场奸臣和贪官太多 了。
春秋战国时,楚王仿照獬豸的形象制成衣冠。秦朝时 正式赐给御史作为饰志,后遂称“獬豸冠”。据古文献记载:“侍御史冠獬豸冠”(《秦会要订补》卷十四)。“法冠,一名獬豸冠,铁为柱,其上施珠两枚,为獬 豸角形。法官服之。”(《隋书·礼仪志·七》)。汉朝时,廷尉、御吏等都带獬豸冠。
据《后汉书·舆服志》云:“法冠……执法者服之……或谓之獬豸冠。其(冠)梁上刻木为豸角,碧(绿)粉涂之。”说明獬豸这种兽是仁兽,不仅能辨别出罪犯,而且还能认出两打架者中谁是无理者,确实代表了公平和正义。正因为獬豸代表了公平和正,所以法院的法棰采用獬豸头形,“獬豸槌”一槌定音,表明公平的裁决,正义者胜利。
辞海里的解释: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中,獬豸一向被视为公平正义的象征,它怒目圆睁,能够辨善恶忠奸,发现奸邪的官员,就用角把他触倒,然后吃下肚子。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,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,甚至会将罪该处死的人用角抵死。令犯法者不寒而栗。自古以来被认为是驱害辟邪的吉祥瑞物。
千百年来,做为司法正义的神兽獬豸一直受到法律人的尊敬和厚爱。今天,如果你留心,就会发现在与法律相关的诸多单位如高法、高检、公安部门、某博物馆门口都可以看到威猛端坐的獬豸。还有许多法学院,诸如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、西北政法大学、北京大学法学院、华东政法大学松江区、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图书馆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门口等等门口或大厅里,都有着象征公平正义的獬豸端坐或奔跑的身影,也有的是浮雕图案,彰显着坚持公平正义、战胜邪恶势力的法魂,它们时刻警醒着法律人所担负的责任与使命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